意识流(极其不科学)

我自小有一个信念,自从文字被人类渐渐发明出来之后,文字便固有的存在于这个万千世界中。因此对于每时每刻诞生的小生命而言,他们所做的仅仅是发现,而且是有指导的发现文字,而不再是发明。(当然有时这种发明的本能会被激发出来,以至于产生像 “la()舌”这样只有读音而没有文字的语义)

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我有时会觉得人们对于文字的发现过程其实远不止“达文知意”或者“达文表意”。

我们往往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大学来彻底认识每一个文字,然而这些文字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以利我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抽象的、平面的述诸笔端,留以印记。这些文字他们显得如此的干瘪,以至于对我们来说意义甚微。一种工具,仅此而已。

这里我不禁想起《编码理论》书上有一道比较有意思的习题,大致意思是计算一篇千字文能带给我们多大的信息量。

试想你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何有以千字不能记录者。然而汉字只有新华字典或者词源那么多。他们排列组合确为定数,再减去其中绝大部分无意义的文章,所剩下的更为定数。这样想来真的很怪异,仿佛一下子,我们每个人无限的思想,如果述诸笔端就是有限的了。那么剩下那些不能言表的是什么?

我认为有两部分:

1、超出文字的能力范围:

这部分我认为还是应该承认,有些思想、感情,你真的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即使能够表述,也是极其抽象、平面、虚假的,而不是形象、立体、真实的。

2、在那绝大部分没有意义的文字里:

这部分我认为还是比较微妙的。

一方面,文字的发明工作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因为这些文字却已存在,有案可查,还有精确的释义和词源。

另一方面,文字的发明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这项工作由每个人独自承担,没有人可以顶替,穷极生老病死。

有些词对于刚出生的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当你喊出第一声“阿里爸爸”或者“阿里妈妈”的时候,这些词才被灌以灵魂,铸以血肉;
同样,当你认识一个人,两个完全没有意义的文字,居然可以凑到一起组成他或她的名字,从而对于你来说成为你的全部;
同样,当你游览一个小小的地方,那个已经存在很久很久的“青城山”,对你而言不再仅仅是“青城山”;
同样,当你收到一个普通的礼物,那个已经存在很久很久的“牛肉干”,对你而言不再仅仅是“牛肉干”…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人的一生都在完成这项神赐的使命,除非你拒绝接受文明、放弃前人创造的一切。
否则你都在为自己、也在为他人不断创造着。

在这个层面上说,我们也不自觉充当着造物者的角色。我们在自己塑造着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始终抱着天真地幻想。想以离散的文字来模拟、描述连续的世间万物。这种描述,仅仅是一种简化和近似,就像信号与系统里,用离散来采样连续一样。虽然他能保证无失真的还原,不过那所谓的无失真,仅仅是可以小于你任给的一个误差。你能给你的思想一个准许的误差吗?(我们都有揭示真相的渴望,虽然真相往往是残酷的,不是吗?)

以此为基础,推而广之,我们对于所见、所闻有着类似的结论:

之于所见:眼睛是我们看大千世界的感受器,然而他能够感应的光和色都是有限的。因为通过试验证明,眼睛对于光和色的感应都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 (见注一)。因此,我们真应该为你睁开眼看到的每一幅图片,感谢上苍,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因为要知道,这些图片是从多少图片里,以多小的几率选出来的。我们更应该为每一个心爱的人,致以最诚挚的祝福,而不管他对你做了些什么。因为他让你有机会欺骗上苍,给你偏爱,从那么多图片里,以相对如此高的几率,选出这些许许多多最美的图片,供你一个人慢慢欣赏、玩味。

之于所闻:同上(见注一),我们依然应该感激上苍,不要忽视你听到的每一个声音。更应该祝福每一个心爱的人。因为他让你得到上苍的偏爱,听到如此多动听的声音。

综上所述,人所有的感受、表述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个采样和记录。若想知道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唯有用心(见注二),用心填补其间的空白,铸以血肉,灌以灵魂。

注一、
如北大版《普通心理学》教程中所述,人的感觉器官的度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阀值,一种是相对阀值。所谓绝对阀值就是说超过或者低于某个值的外界刺激都不能被感觉器官接受。所谓相对阀值,就是变化量小于某个值的外界刺激的变化都不能被感觉器官接受。由此可见,感官的感受是离散的。人们还有很多感受不到的客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的变化。

注二、
有人说,思想不也是那么多细胞,那么多神经冲动、电传导的排列组合吗?然而关键在于,思想的产生是这些电刺激的真实物理反应,是连续的,是真实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不管对于结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都实际直接作用于最终的结果。因为“感受器”的连续,所以无穷。因此可以说,思想本身就是万千世界的本原,思想才是人一生中最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反应。

顿悟

1、建筑师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顿悟]
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

2、引诱

英国绅士与法国女人同乘一个包厢,女人想引诱这个英国人,她脱衣躺下后就抱怨身上发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她还是不停地说冷。
“我还能怎么帮助你呢?”先生沮丧地问道。
“我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自己的身体给我取暖。”
“小姐,这我就爱莫能助了。我总不能跳下火车去找你的妈妈吧?”

[顿悟]
善解风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风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

3、调羹

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
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
经理毕恭毕敬地朝麦克点点头,说:“先生,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您…”
“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顿悟]
有错就改,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常常却改掉正确的,留下错误的,结果是错上加错。

4、穿错

饭厅内,一个异常谦恭的人胆怯地碰了碰另一个顾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气,“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顿悟]
要做到理直气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直的人,往往低声下气;而理歪的人,却是气壮如牛。

5、回电

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给家父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住址吗?速告!”
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知道。”

[顿悟]
当我们终于找到最正确的答案时,却发现它是最无用的。

6、伤心故事

有三个人到纽约度假。他们在一座高层宾馆的第45层订了一个套房。
一天晚上,大楼电梯出现故障,服务员安排他们在大厅过夜。
他们商量后,决定徒步走回房间,并约定轮流说笑话、唱歌和讲故事,以减轻登楼的劳累。
笑话讲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层,大家都感觉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来讲个幽默故事吧。”
彼德说:“故事不长,却令人伤心至极:我把房间的钥匙忘在大厅了。”

[顿悟]
我们痛苦,所以幽默;我们幽默,所以快乐。

7、卖书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
“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别的书销路很好,都卖完了。”

[顿悟]
“拍马屁”是个奇怪的词:你象是在奉承他,又象是在侮辱他。

8、帮忙

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上写上地址好吗?”
“当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谢谢!”老太太又说:“再帮我写上一小段话,好吗?”
“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话写好后,微笑着问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嗯,还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着明信片说,“帮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迹潦草,敬请原谅。”

[顿悟]
你若不肯帮忙,人家会恨你一个星期;如果帮得不够完美,还不如…

9、看贴

一友对另一友狂鄙视,问曰:他看顿悟贴不顿悟也就算了,但是他居然不回贴…

[顿悟]
你看顿悟贴不顿悟不鄙视你,但是你居然不回贴—鄙视看贴不回贴的!

人生致命的8个经典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回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怨恨已经比爱还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
——做人,为什么要过于执著?!

问题二: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回答: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
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藉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已,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
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做人,干吗为难自己?!

问题三: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问题四: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回答:当然不会相信。
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比如说,多读书,多练习之后,问了另一个问题?那不是很难?
我们都想在3分钟内学好英文,在5分钟内解决所有难题,难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改变当然是难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难,所以才能出类拔萃。
有一次坐在出租车上,听见司机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兀自感叹:“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
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答不出来,过了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艰辛取得。我们实在不该抱怨命运。
——做人,依靠自己!

问题五: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

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
我看过对穿着没有任何口味、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聊天,结果道听途说,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做人,量力而行。

问题六:相似但不相同的问题:你是否认为,篮球教练不上篮球场,闭着眼睛也可以主导一场完美的胜利?

回答:有病啊,当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却有不少朋友,自己没有时间打理,却拼命投资去开咖啡馆,开餐厅,开自己根本不懂的公司,火烧屁股一样急着把辛苦积攒的积蓄花掉,去当一个稀里糊涂的投资人。亏的总是比赚的多,却觉得自己是因为运气不好,而不是想法出了问题。
——做人,记得反省自己。

问题七:你宁可永远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自己能否转败为胜?

解答:恐怕没有人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孬种”吧。
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为了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
以关颖珊赢得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时的精彩表现为例:她一心想赢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错。在4分钟的长曲中,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她也可能会败得很难看,但是她毕竟成功了。
她说:“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还有潜力没发挥。”
一个中国伟人曾说;胜利的希望和有利情况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做人,何妨放手一搏。

问题八:你的时间无限,长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应该无限延期?

回答:不,傻瓜才会这样认为。
然而我们却常说,等我老了,要去环游世界;等我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我就可以……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时间与精力。其实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实现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现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们就不会活了半生,却出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做人,要活在当下。

细节决定成败

“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后,总结出两条基本经验,一是不与同行一起吃饭,即学会在其他领域中寻求突破;二是凡事要做得细而又细,即细节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这样说并不为过,大战略,大思路以后,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一种动力

一些企业家以为自己是做大事的,只要把宏观决策与战略方向确定了就行,细节是部下的事情,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企业家做好宏观决策是对的,也是根本性的,但没有细节就无法落实。
笔者从事企业咨询10多年,也担任过上市公司总裁和独立董事,接触过的企业家不下千人,深感中国当今企业最大的困难是宏观决策做好了,但推行却举步维艰,许多“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大量的情形是:企业家在外脑智慧的帮助下,完成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从环境分析到竞争对手剖析;从市场保有量到趋势预测;从优势劣势到机会点风险点,应有尽有,然后是企业产业定位和战略目标,分阶段主要指标,甚至包括组织再造、渠道创新、学习型团队等企业方案,这方面思路都非常重要而且准确,问题是缺乏操作方法,往往到结尾处,企业会强调:振奋精神,团结一致,真抓实干,落到实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看似斩钉截铁,实则套话连篇,最后大都不了了之,束之高阁。
当重大决策做出以后,企业家必须将其落实在细节上,包括对重大决策的指标细分,即把战备细节分为操作与考评指标,使之与平时的每项操作挂钩,而尤其重要的是,新思路与旧思路在对接中牵涉许多协调问题,最后会导致对新思路新体系的信心不足。所以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决策的成功与否,一些看似决策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实施不当所致。
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全面洗牌,大的市场机会和暴利会越来越少,而对精细化的市场,细节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你已经不可能或者很少有可能产生出惊天动地或惊世骇俗的“猛料”来,只能在看似平常甚至平庸的大战略中寻求更加精细和细密的操作,并以此赢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似细小,但决定成败。
企业家固然要抓大事,否则便不是决策人而是执行人,但抓大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细节,最好的企业家是明察秋毫就必须掌握细节,能在细节的较量中比他人更细致、周密,你能细而不一定事事都做得如此细,这就是一种威慑力,使得部下不敢马马虎虎,无法搪塞你,于是所有人都很精细,组织运行质量自然就高了。
由此可见,细节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得到,细节是一种动力,是聪慧、悟性和实战经验的高度结合,是需要加以修炼的。

细节是一种精神

在聪慧、悟性和实战经验相近的情况下,细节就表现出专业精神来,故而说,细节是一种精神。
笔者由于经常出差,所以对宾馆酒店非常熟悉,最令我难忘的,就是那些感人的细节。有一次我去香港公干,住在一家高级酒店,由于急于参加一项重要活动,就将衬衫塞进洗衣袋,当时衬衫上方一颗纽扣又松了线,袖子上一颗已掉了。本想着没时间去买新的,对付一下就算了。当洗衣房送来烫好的衬衫时,我发现松线的纽扣已重新钉过,而掉了的纽扣已补上。更可贵的,是送衬衫的人根本没说到纽扣的事,就像一切都非常正常,什么都没发生过。联想到在国内某些酒店洗衣,他们会让你在掉纽扣的说明单上签字,以表示纽扣不是他们弄丢的,深感细节的力量是如此之大。
类似这些的细节更多的是靠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在许多情况下,敬业精神能补救许多能力的不足,正如李素丽讲的那样,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随着技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产品、技术、成本、设备、工艺等克隆性越来越强,差异性越来越小,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细节的竞争,无论是海尔的“绿色通道”,还是小天鹅的“全心全意”,其成功之处都有在细节上的周密,细到自带拖鞋上门、细到怎么按门铃、细到预约时间上尽量给人方便、细到递名片时姓名要朝着对方。
记得有一次接受某电视台记者的专访,对方要我谈谈对东西部企业员工的比较,我坦言,东部企业员工比西部更注重细节。事实是东西部员工的文化程度与专业能力相差无几,东部好企业人才济济,西部好企业同样人才辈出,由于西部好企业相对少些,员工可选择的余地较少,因此人才大量流向几家顶尖企业,人才优势丝毫不逊色东部。管理层更是如此,西部许多企业,老总思路开阔、雄心勃勃,中层反应灵敏,口才出众。然而当你深入其中以后,你会发现,不少企业管理非常粗放,尤其是细节上很不到位:接飞机时,错把到达时间当成起飞时间,你就不会按航班号打电话到机场核实一下?将客人引见给老板后就下班了,最后老板背着客人的行李去安排等等,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被粗放给耽误了,补救所花的人力、财力、物力是难以计算的。而这方面,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市的企业中就精细得多。
细节作为一种精神,对企业来说决定成败,对个人来说,同样决定成败。性格和习惯中的粗糙是人生的大忌,更是妨害成功的重要因素。诸葛亮一生谨慎,周恩来更能叫出许多人的名字来,所谓大智若愚是精细之极以后的宽容,即聪明以后的糊涂,是对细节的超越,而不是对细节的漠视。
从精神层面来强调细节,就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兢兢业业地做好、做细一切工作,使管理不存在死角。一切管理和制度都存在不足,一切合作与协调也都有缺点和空白,只有大家都关注细节,才能减少遗漏和空白,只有大家都关注细节,才能减少遗漏与失误,大而化之可能也会成功,但其失败的概率要高得多。可能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但一次粗心和忽视可能会酿成一生遗憾而难以补救的失败。

细节是一种创造

不要以为创造就得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小改小革,细节高速同样是一种创造。
当日本人把缝衣服针出口到中国时,中国的厂商愤愤不平,认为是中国人的崇洋心态在作怪。然而看过人家的产品,敬佩之心油然面生。我们的针孔是圆的,而日本人的针孔是长的,人家针孔比咱们大得多,对于经常需要穿针线的老太太来说,这一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当上海规定内环以内不准1吨以上的货车通行后的半个月里,日本厂商开始向上海供应0.9吨的客货两用车,遗憾的是中国汽车厂家半年以后才反应过来,这绝非技术问题,而是对细节的关注问题。
当中国人平均身高急速增长时,我们的毛毯厂依然在生产着按照当时男性平均身高1.65米而确定的规格标准的产品,我们的服装厂依然将裤子的长度定格为十几年前的标准,我们的公共汽车依然故我的内空高度,我们的中小学生依旧的课桌椅高度,这一切是如此的显而易见,只是不够用心关注罢了。
细节创造方面我们是必须向日本人学习的。日本人没有美国和欧洲那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从未领导过科技革命,从来没有给世界带来过科技上的惊喜和辉煌。但日本又毫无疑问是一个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细节创造。日本的企业里崇尚细节政策已深入人心,全体员工投入合理化建议运动,在几乎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市场占有率也自然越来越高。
中国在90年代就提出一个概念,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过渡。实际上这是倡导关注内部,关注细节的口号,问题是几年下来,收效甚微,对于细节仍然不屑一顾。